这张照片中的孩子,看起来最多只有五六岁的模样,但他脸上的疲惫与沧桑却与他的年龄不相符。衣衫褴褛的他,裤子已经破得不成样子,一双小脚裸露在外,冻得通红,显得格外可怜。他手中捧着一个破旧的碗,高高举起中金辰大,似乎在无声地乞讨食物。这张照片拍摄于1942年,那个时期河南正遭遇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饥荒。
那年,河南的旱灾让这里的粮食颗粒无收,许多人为了寻找一线生机,不得不背井离乡,成为乞丐和流民。加上日军的侵略,天灾与人祸交织在一起,导致灾情愈加严重。据统计,超过300万人在这场浩劫中丧生,受灾人数则接近3000万。更有一种说法认为,饿死的人数超过了500万,而为了生存,不少人不得不选择逃难。无论是300万人还是500万人,河南的这场灾难早已无法用言语来形容,它给当地人带来的痛苦简直无法想象,简直是人间地狱。
展开剩余76%灾难发生前,河南一直是日军入侵的重点目标。因为这里是中国的粮食生产重地,每逢战争,河南不仅供应大量的粮食,还出产大量士兵。正因如此,当饥荒爆发时,河南几乎看不到青壮年劳力,满目皆是被饥饿折磨的老弱妇孺。长期以来的征粮政策,让当地老百姓家中几乎没有存粮,面对突如其来的天灾,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应对。
自1941年开始,河南便出现了异常的气候变化,夏季滴水未降,许多作物不是被高温晒死,就是因干旱而枯萎,收成不到往年的三分之一。接着,在秋季又爆发了蝗灾,蝗虫们疯狂吞噬了剩余的粮食,老百姓已经绝望到无力应对这一切。而到了1942年春天,正值播种的时节,但大地依旧干裂,根本无法耕种,所有粮食作物都无法生长。接连两年的天灾,让河南陷入了大饥荒,街头巷尾都是饿死的人,幸存者只能四处逃亡,许多村落几乎变得空无一人。
然而,当地政府似乎没有及时采取任何有效措施,究竟为何没有及时救灾,成为了人们的疑问。原来,当时驻扎在河南的国民党军队,几十万人的吃饭问题都要依赖自己解决。为了养活这些军队,他们甚至从当地百姓手中强行征粮,哪里还有空余的精力来关心灾民呢?
1942年下半年,灾情愈加严重,民众怨声载道,当地官员无奈之下将情况上报给了蒋介石。但蒋介石依然没有给予重视,反而继续专注于剿共。更糟糕的是,他采取了三项令人愤慨的措施:第一,不允许散播关于灾情的任何消息。当河南省主席请求救援时,他直接斥责对方造谣。第二,蒋介石依旧要求征粮,尽管许多地方已经沦为敌占区,政府控制区域已经非常狭小,征粮任务只能落到这些地方的灾民身上。第三,更加荒谬的是,蒋介石不仅拒绝承认现实,还大力掩盖灾情。当时,记者白修德前往灾区采访,亲眼目睹了野狗啃食尸体,以及灾民食人的悲惨景象。然而,蒋介石看到这些照片后,反而愤怒地斥责记者造谣,说河南依然丰收。
随着事态越来越严重,蒋介石终于有所动作。救灾队伍被派往灾区,他们在路边搭起了粥摊,向灾民分发食物。这些所谓的“食物”,实际上只是清汤,汤水里漂浮着少数几粒米,根本不能填饱饥肠辘辘的灾民。尽管如此,这稀薄的米汤还是供不应求,灾民们纷纷挤在摊位前争抢。但即便是如此重大的灾情面前,还是有人开始借机从中牟取暴利。一些官员不仅盗卖粮食,还将救灾物资私吞。国民政府公开声称已经拨付了5亿法币用于救灾,但很多资金都被相关官员挪用,实际用于灾民的救济资金非常少。根据官方报告,虽然政府拨出了2亿法币,但实际到达河南时只剩下一半,而且不少粮食被私底下卖给了日军。
河南大灾荒的起因最初是天灾,但随后却演变成了人祸。很多无力反抗的老人、妇女和孩子成了灾难的首要受害者,甚至在一些地方,出现了人口贩卖的黑色产业链。由于没有粮食,许多贫困家庭卖儿卖女换取食物。冯小刚的电影《一九四二》,正是以这场灾难为背景,展现了当时民众的苦难与挣扎,其中有着卖女儿换粮食的情节,真实再现了那段痛苦的历史。
发布于:天津市瑞和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